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折子戏对子弟书的影响
  • [摘要]在促成子弟书产生的多种艺术形式中,折子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子弟书的产生与折子戏的盛行,以及折子戏选本的流行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子弟书从创作思路到取材、情节、修辞乃至词句方面都明显受到了折子戏的影响。从子弟书与相应的折子戏的比较可以看出这种影响的细节。
  • 尹变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111-119  共有 1151 人次浏览
  • 当下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
  • [摘要]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发展到当下,已收获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一、主流文学史对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遮蔽和忽视,缺乏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性;二、缺乏整体、系统化的研究;三、缺乏当下“发现”,在场研究和理论跟进;四、缺乏全面坚实的作家作品研究;五、缺乏母语文学研究;六、缺乏两性视野。对此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 严英秀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112-119  共有 1257 人次浏览
  • 维吾尔诗歌“迪旺”述论
  • [摘要]“迪旺”(Diwan)一词原系波斯语。在维吾尔文学史上,产生了编纂诗歌“迪旺”的传统。在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以及18 世纪至19 世纪的不同时期,编纂了许多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迪旺”。文章论析了维吾尔诗歌“迪旺”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 海热提江·乌斯曼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15-121  共有 1062 人次浏览
  • 论旗籍作家武侠小说中的“关帝情结”
  • [摘要]旗人社会特出的“关帝情结”对清代和民国时期旗籍作家的武侠小说创作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关帝情结”的作用下,旗籍作家非常注重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侠客情义,这一方面使得其武侠小说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姿,表现出浓厚的人间情味;另一方面,作家笔下的侠客情义又是被规范和被规训了的情义,有着对于侠客人生的囿限和压抑。
  • 张书杰
  • 全文[ PDF 1338.0 MB ] 2015.3(1):118-126  共有 1313 人次浏览
  • 论黎锦的文化救赎功能
  • [摘要]海南黎锦被称为黎族的“文化核心载体”、海南文化首要象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黎锦的演进与黎族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生存范式、社会组织、社会秩序、民间信仰及价值理念等密切相关,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黎锦具有隔离蚊虫、调节温度的功用,从精神层面看,黎锦还具有生命意义、终极皈依,人伦仪轨、族别标识,情感表达、个体自我确证等功用。
  • 冯建章
  • 全文[ PDF 1241.0 MB ] 2015.1(1):118-126  共有 2517 人次浏览
  • 从民间叙事看辽宁锡伯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摘要]现代民族发展中,民间叙事作为族群历史记忆的民间表述载体,成为民族成员建构和表达认同的工具。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辽宁锡伯族共同体进入重构阶段,地方文化精英借由民间叙事重构民族历史记忆,表达族群认同。
  • 梁爽
  • 全文[ PDF 1396.0 MB ] 2015.2(1):120-127  共有 1473 人次浏览
  • 壮族神话谱系的构拟与神圣空间的生成
  • [摘要]壮族不同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神话,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想象和神话谱系。壮族神话的传承依托于特定的实在的地理空间和想象的宇宙空间,壮族先民借助神话想象将陌生的荒蛮之地,转变成“文化圣地”,生成“天、地、神、人”和谐共居的神圣空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立足于壮族各区域的信仰传统,激发当地文化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理性地认知并传承壮族神话谱系,在延续历史记忆并且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筑新的神圣空间。
  • 覃德清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120-130  共有 1378 人次浏览
  •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摘要]在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中,招兵类经书《杉林女神经》《石林女神经》、诅咒类经书《鬼源经》、禳解祛病类经书《驱咒妮日鬼经》的主人公均为女性,这些经书记录了彝族古代社会狩猎和战争的场面以及彝族社会妇女地位的变迁等。
  • 蔡富莲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120-130  共有 1148 人次浏览
  • 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解禁,90 年代恢复,到21世纪得到国家立法保护。节庆中的仪式是超越日常生活、超越世俗的艺术表达,它由特殊的表演场所、象征性的传统符号、专门化的艺术样式和表演者所构成,其基本功能是通过仪式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世界的和谐。节庆的传承体现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强化认同的历史见证,是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特定的传统社区,由于节庆活动更多地需要集体参与,礼尚往来和互惠关系被周期性的节庆仪式活动不断强化,成为人们牢不可破的生活信念。民间节庆集中反映了民众对文化理想和自然秩序的尊重,其超越世俗生活的神圣性,又把社会差异性统一起来,转换成公共力量。
  • 尹虎彬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22-132  共有 1027 人次浏览
«  3  4  5  6  7  8  9  10  11  12